1、内瘘的生理作用
动静脉内瘘通过外科手术连接动脉与静脉,使静脉动脉化,形成每分钟300-500毫升血流量的通路,为透析提供稳定血流,且感染风险低、使用寿命长,是透析患者的首选通路。
2、血栓形成的典型体征
◎疼痛:内瘘部位突发胀痛或剧痛,持续加剧;
展开剩余72%◎震颤与杂音异常:触诊时猫喘样震颤减弱或消失,听诊器下吹风样血管杂音变弱、紊乱或消失;
◎肢体异常:内瘘侧肢体肿胀、皮肤温度降低,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回流受阻。
二、血栓形成的三大诱因1、低血压因素
透析中超滤量过大或脱水速度过快,致血容量急剧减少、血流速度减慢,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。临床数据显示,透析中低血压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血压稳定者高3-5倍。
2、高凝状态影响
◎基础疾病:糖尿病、高脂血症患者因血糖血脂代谢紊乱,血液黏稠度升高;肿瘤患者因促凝物质释放易形成血栓;
◎贫血刺激:长期透析贫血导致机体缺氧,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加,进一步升高血液黏稠度。
3、肢体压迫风险
日常生活中内瘘侧肢体受压(如睡眠压迫、佩戴过紧饰品、穿紧身衣物),约20%的血栓病例与此相关。
三、血栓预防体系构建1、血压管理
◎透析前准确评估干体重,避免过度超滤;
◎透析中监测血压,出现下降趋势时调整超滤速度或补充生理盐水;
◎日常控制水分摄入,每日体重增长≤1kg。
2、通路保护习惯
◎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,睡眠时保持正确体位,不将肢体置于身体下方;
◎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、抽血、输液,穿着宽松衣物。
3、药物抗凝干预
高凝状态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肝素、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,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并调整剂量。
四、血栓紧急处理与后续治疗1、紧急应对措施
◎局部热敷:40 - 45℃热毛巾敷内瘘部位,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日 3 - 4 次(防烫伤);
◎轻柔按摩: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缓慢按摩内瘘周围血管,力度适中。
2、专业治疗手段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十大正规配资平台_正规配资十大排名_配资平台十大排行榜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