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读一部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而创作的长篇小说《生命线》,它是从事军队政治工作40多年的现役陆军中将雪松(笔名),通过多年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深入考察,创作的以辽沈战役为宏阔背景的50余万字长篇小说作品。
《生命线》以军队政治工作为切入点,引领读者穿越半个多世纪风雨,回望那段镌刻在我党我军史册上的悲壮岁月。从1945年8月我军进军东北,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打响,作者以深厚的笔触,再现了东北战场著名战役与重要事件,如三攻本溪、七道江会议、三保临江、四下江南作战、攻打锦州……历经三年多苦战,人民军队由弱到强,以及国民党军队的不可一世到全线溃败。小说通过对国共力量此消彼长、战争局势根本逆转的全过程描写,讴歌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凸显了以赵云鹏为代表的军队政工干部开展政治工作的举措,彰显了政治工作对于人民军队打胜仗、赢民心的重要意义。
当虚构的人物故事发生在真实历史背景下,人物命运便与时代建立了紧密关联,由此作为背景的历史事件愈加厚重。抗战胜利后,内战一触即发。我军独立旅政委赵云鹏与国民党第25师师长牛秦川曾是大学同窗,赵云鹏在抗战期间曾救过牛秦川,但不同的信仰让他俩在东北战场兵戎相见。直到大战前夕,二人才知对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兄弟。
展开剩余61%作为充满矛盾性与复杂性的悲剧反角,令牛秦川一直困惑的是,为什么拥有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打不过共产党的军队?而这正是《生命线》以浓墨重彩揭示的主题:中国共产党打的不仅是军事仗,而是政治军事仗。
作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典范的赵云鹏,受过高等教育又历经战火淬炼,身为旅政治委员的他始终牢牢把握着所在部队的政治方向,并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心里——他不但以理服人、以情动人,更注重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。赵云鹏的搭档、旅长钟守田是被我军改造过来的俘虏(又称解放战士),出身贫苦作战勇敢的他讥笑政治工作是“玩虚的”,结果屡屡“踩雷”出问题,后在赵云鹏帮助下,于战争中得以成长进步。
作品通过一个个故事,润物无声地实现主题表达。拥有了土地的农民自觉拥护人民军队,踊跃参军保护自己的土地,人民军队迅速壮大;百姓冒着炮火推着独轮车支前,呈现出“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,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,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”的感人场景,这一切令国民党绝望:“土改政策挖了国民党的‘根’也铸就了共产党的‘魂’,我们不是在跟共产党打仗,而是在跟全国老百姓打仗啊!”
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困境,人民军队不断改进红军时期就开始执行的俘虏转化政策,力图将解放战士改造为我东北战场兵力的主要补充来源。赵云鹏摸索出一套转化方法,其核心即因人而异展开思想、情感、政治“三个认同”教育,让战士们从根子上解决“为谁扛枪,为谁打仗”的问题。
人民军队官兵平等、纪律严明的景象,同样通过大量情节展现:初入城市,官兵们蹲在雪地里吃饭,绝不踏入百姓家中;作战勇猛的团长冯进军因斗殴走火误杀土改队长,赵云鹏忍痛下令行刑:“纪律是把刀,谁碰谁流血啊。”
哪怕身处困境,赵云鹏身上始终闪耀着信仰的光辉:他被诬陷停职“贬”到收尸队、俘虏转化队,几起几落跌至人生谷底,依然坚定对党的信仰。铁面无私的他并非不近人情,而是以“真”“实”“细”的政治工作温暖着广大官兵的心:钟守田的未婚妻千里寻来部队,极度困难下为让钟守田“体面”地娶上媳妇,赵云鹏拿出留给老父亲的唯一一件新棉衣……
从战场拼杀到人性冲突股票交流平台,从生离死别到情感纠葛,上至国共双方高层,下至支前百姓、敌特分子等人物均有生动呈现,情节跌宕起伏。《生命线》将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的艺术性有机结合,有力地阐明了一个真理: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“生命线”,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之道。从这个角度说,由重庆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《生命线》,可谓是一部全方位阐释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教科书式文学作品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十大正规配资平台_正规配资十大排名_配资平台十大排行榜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