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卢恩俊安阳股票配资
我曾疑惑,世上有数不清的菜蔬,为什么唯独芫荽被人们称作“香菜”呢?是它最香吗?如果说它香,可不少人享受不了它的香味。
据不完全统计,全球大约有15%的人不吃香菜。国外网站还发起成立了一个“世界讨厌香菜日”。而我属于非常喜欢香菜的那类人群,所以对于香菜的历史和褒贬,很是动了一番脑筋。
香菜,也叫芫荽(yán suī),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我家乡的人却喊成了俗名“yuán suí”了,谐音曰“缘随”。这俗称细品起来,却品出了文化味,似乎解说吃香菜有个缘分的问题。其实,这个称谓,古亦有之。
追溯香菜的食缘,《博物志》上记载:“张骞使西域还,得大蒜、胡荽。”因当时一直管西域叫“胡”,所以起初就管这种菜叫做胡荽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也有记载,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,最开始的名字是“胡荽”,后来俗呼为蒝荽。晋代陆翙在《邺中记》里记录了改名的故事,说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,后来成为后赵的开国皇帝,他认为“胡”字带有歧视,于是把带“胡”字的蔬菜名称全改了,因此“胡荽”就改为“蒝荽”,后又叫作芫荽、香荽,并逐渐演成了如今的叫法“香菜”了。所以,胡荽、蒝荽、芫荽、香荽等,都指香菜。
展开剩余69%明代屠本畯,在《蒝荽》里说其“相彼芫荽,化胡携来。臭如荤菜,脆比菘薹。肉食者喜,藿食者谐”。也就是说,人们对香菜其“香”的褒贬皆是食缘所致,与香菜不随缘的人是享受不了它的独特香味的。看来,吃不吃香菜,果真有个“缘”的问题。据研究发现,吃香菜的食缘,是基因决定的。香菜的强烈气味主要来自醇类,不爱香菜的人有一组特定嗅觉受体基因,会觉得这几类醇类闻起来像肥皂味或甲虫释放的气味。因此,接受不了香菜的“香”,与其无缘。
虽然如此,近读汪曾祺《谈口味》又有另一番感悟。文章开头引用《孟子》中的一句话——“口之于味,有同嗜焉”,意思是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。但接下来他又说,“但也不尽然……”接连说了许多例证,香菜乃其中之一。汪曾祺在文中详细讲述了他由不吃香菜到喜欢香菜的食缘过程。这说明,除了基因之外,吃不吃香菜,亦有后天口味形成的缘由。
就香菜本身而言,它是相当有菜缘的一种蔬菜。作为菜、汤之佳佐,香菜在烹调中常被用来当配角,能和多种蔬菜搭配,从而成为每道佳肴的点睛之美。无论是调凉菜还是拌热菜,无论是冷面还是热汤,用香菜作调料,都会增加鲜美可口的味道。尤其烹制腥膻的羊肉、牛肉、鱼肉等热菜荤菜时,放上些许香菜,能提升肉食鲜味,去除腥膻。元代《饮膳正要》上说:“香菜味辛,平,无毒。与诸菜同食,气味香,辟腥。”宋人俞德邻也有诗曰:“儿挑苦芺供鹅食,妻撷葫荽荐客茶。”香菜还可以入茶,《金瓶梅》第七十五回中提到了“芫荽芝麻茶”,就是往茶里加香菜芝麻调味。我想,这一定是一杯味道极其浓郁的茶。
两晋南北朝时期,香菜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提味菜。晋朝文学家潘岳是香菜的爱好者,他写过一篇《闲居赋》,其中提到:“堇荠甘旨,蓼荾芬芳。”这里的“荾”也指的香菜,意思是堇菜荠菜甜美可口,蓼菜香菜香美芬芳。《太平广记》里则把香菜说成“神仙菜”。其中有个故事,讲唐朝宰相刘晏有一年路过衡山县,在驿站吃了一盘冷淘。冷淘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一种过水凉面,冷面里的香菜配料芳香可口,令刘晏感到惊叹:“这菜莫不是神仙种出来的?”从这个故事看来,唐人是很喜爱香菜的。到了宋代,香菜“香”得和职场标识都结了缘。据《宋史》载,官员的束带纹饰里有金荔支、师蛮、戏童、海捷、犀牛、胡荽、凤子、宝相花等,不同的纹饰代表着不同的等级。到了明朝,香菜可以用来熬羹。明人龚敩在《赠别二首其二》里提到:“岁律催迟暮,乡心适遁潜。子鹅春饼细,香菜晚羹甜。”清朝陈元龙在《格致镜原》里也说,香菜的根苗和茎叶都可以用来熬羮。
对香菜,钟爱的人特别爱,也有人很不喜欢;虽然褒贬不一,但香菜在各地广泛种植安阳股票配资,成为餐桌上常见的美味,更是大小饭店餐厅必备配菜。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,不少热销的美食也出现了香菜系列,比如香菜辣条、香菜锅巴、香菜薯片、香菜酥饼、香菜小酥肉、香菜蛋糕、香菜绿豆糕、香菜方便面、香菜冰淇淋、香菜沙拉、香菜花生糖、香菜果奶汁、香菜柠檬水……一个比一个清新诱人,让爱吃香菜的人又拓宽了新的味觉体验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十大正规配资平台_正规配资十大排名_配资平台十大排行榜观点